柳公权与李商隐 |
作者:和谷 阅读:157人次 |
唐文宗大和七年(833),五十六岁的柳公权在右司郎中任上,迁兵部郎中,从五品上,弘文馆学士。这一年,柳公权书《升元刘先生碑》。冯宿撰文,唐玄度篆额,柳公柳署衔右司郎中。四月立石,同时立二碑,一在东都,一在京兆。刘先生,即道士刘从政,号升元先生又称刘清都,初栖王屋山,其后迁居都下。碑主刘清都先生,一向与李商隐关系不浅,说来是一桩趣闻,亦是优美的诗话。 唐朝道教最为发达,自从高宗尊老聃为玄元皇帝以来,历代帝王纷纷尊崇道家,甚至以道家经典开科取士。杨贵妃在改嫁唐玄宗之前,就在道观里当过女道士。唐代的许多女子,包括皇帝的掌上明珠——公主们也都争先出家为女道士。太平公主在八岁的时候,便曾以为外祖母杨氏积福的名义,入道观为道士。至于后来的玄宗、代宗、德宗、顺宗及宪宗等朝代,几乎每一位帝王,都有公主成为女道士。唐公主每每修道不嫁,宫人亦有自请出家的。女道士替人做法事,也和人调情。在清静幽雅的道观掩饰之下,她们可以享受到自由的生活,包括纵情作乐,不必担心受到道德的指责。 上有好者,下必甚焉。帝王对于道家学说这样奖励提倡,社会上自然相习而成风气。当时名人无不带有道家的色彩,如李白诗歌常说到神仙出世的话,贺知章黄冠(即草服)告老还归故乡,李泌入衡山学道,白居易老来烧丹。唐诗人与道教人物往还之诗不可胜数,不但帝王卿相、学者文人迷信神仙,一时风气所趋,连女子也被道家思潮所鼓动。李白曾经为女道士李腾空作诗,这位女道士是当时宰相李林甫的女儿。而最著名的还是要数李商隐,他爱着宋华阳姊妹两位女道士,写给女道士的诗很美,以至流传后世。 在书写者柳公权看来,唐朝女道士身上有对真实生命的热忱追求,或许这才是最好的修炼。好的宗教,应该激发生命的本源,让生命处于更加和谐自由的状态,象常青之树,而不应该是禁闩,是枷锁,让生命变成枯槁的朽木。 李商隐是唐代皇族的远房宗室,这种血缘关系已经相当遥远了。他的高祖李涉,曾担任过美原县令,曾祖李叔恒曾任安阳县尉,祖父李俌曾任邢州录事参军,父亲李嗣曾任殿中侍御史。在李商隐出生的时候,李嗣任获嘉县令。十岁前后,李商隐的父亲在浙江幕府去世,他和母亲及弟妹们千里迢迢,带着父亲的灵柩回到了河南老家,生活贫困,要靠亲戚接济。他身为长子,佣书贩舂,为别人抄书挣钱,贴补家用,背负撑持门户的责任。一位同族叔父曾上过太学,但没有做过官,终身隐居,教授他读书。十六岁时,他写出了《才论》《圣论》两篇古文,知名于文士之间,先得文坛名流白居易赏识,又获得朝中元老、郓州刺史令狐楚赞赏,引为幕府巡官。并纳为弟子,常寄宿于家中,令狐楚还令其子令狐绹以兄长事之,一块读书、交游。 柳公权的侄子柳仲郢,于大中九年应诏回朝,任兵部侍郎,充盐铁转运使,曾趁便奏请李商隐充任盐铁推官。两年之后,柳仲郢被罢官,李商隐也辞官归田,回到了老家荥阳,不久即病逝了。李商隐是一个至情至性、重情重义、很有骨气的正人君子,绝非是势利轻浮不讲信义的轻薄小人。他数次在诗歌和文章中申明自己的皇族宗室身份,但这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实际的利益。虽然遭逢种种不幸,但他从未向命运低头,一直在拼命抗争,其精美绝伦的诗文便是抗争与控诉的记录。命运多舛的李商隐,“一生襟抱未曾开”,却将唐诗推向了又一个高峰。 李商隐的朋友,道士刘从政者,以检校光禄少卿,赐紫,死后立碑志念。据说,正是这位刘从政道长,带着李商隐去玉阳山参加法会,李商隐才在法会上认识了宋华阳姐妹,演绎出一段传奇的。而李商隐又与柳公权侄子柳仲郢有过一番交集,实在有趣。 当然,在柳公权书写《升元刘先生碑》时,大概只隐约了解李商隐的青春逸事,还不可能意料到,这位怀才不遇的诗人在日后与自己侄子柳仲郢交际甚密,更想象不到他充满遗憾的结局。 唐宣宗大中元年(847)正月,柳公权缮书《商於驿路记》,又称《商於新驿路记》《新修驿路记》。韦琮撰文,李商隐篆额,立于商州,即今陕西商洛。 商山路,即武关道,春秋战国时开辟,原本是为了秦楚相互争战的需要,以“武”字名关名路,起自长安,经蓝田、商州,至河南内乡、邓州之间道路的统称。 武关道,是连接关中地区与江汉地区的重要道路。战国时古道上烽烟迭起,丹阳、蓝田两次战役,秦大败楚军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,曾五次出巡各地,其中两次经行武关道。西汉兴于武关道,亡于武关道。唐王朝承平几百年间,武关道很少用兵,当时它的主要作用在于政治、经济和文化的南北沟通。 贞观、开元年间,大都长安与江淮之间的交通往来,除贡赋物资及笨重行李要取道黄河、汴水和渭河漕运外,官民商旅往返多利用商山路的便捷条件。其时,商州“邮传之盛,甲于它州”。 白居易在《登商山最高顶》一诗中云:“高高此山顶,回望唯烟云。下有一条路,通达楚与秦。或名诱其心,或利牵其身。乘者及负者,来去何云云。”唐末诗人王贞白《商山》诗曰:“商山名利路,夜亦有人行。”于是,商山路又有了名利路的别名。商山路大部分路段是沿丹水北侧行走的,山道不广,林木遮蔽,路又多在山头或山腰,贾岛描述它是“一山未了一山迎,百里都无半里平”,可见道路比较难行。 旧商山路多鸷兽,害其行旅。唐代各州设有“捕捉”之职,负责驱逐道路虎狼。为减轻夏秋季节洪水对道路的破坏,唐代曾多次明令修凿此路,或另辟新途。唐中宗神龙元年至三年(705—707),重修武关道,并做了部分改线。 德宗贞元七年(791)八月,商州刺史李西华奉命征发工役十余万,在加宽由蓝田至内乡七百余里旧道的同时,又别开偏道,并在沿途“修桥道,起官舍”,使商山路一时“人不留滞,行者称便”。 唐元和八年(813)和大中元年(847),刻立了商州《唐新修桥驿记》《唐商於驿路记》石碑,分别对宪宗、宣宗年间对武关道的局部修治做了记述。 安史之乱后,关东仍不安宁,河道漕运和邓州、武关间的武关道受阻,物资运输不畅。遂凿修上津道,利用汉水将物资运至上津县,再陆转商州,北运长安,并在上津、商州间设置邮驿、馆舍,以致肃宗、代宗、德宗时期,隶属商州的上津县,成为水陆漕运的中心。上津,亦名上津堡,今属湖北郧西县,在山阳县漫川关南十五里,其地以水为名。 大中元年(847),商山道又一次完成修整。商山路经过大修后,商於驿馆舍也落成了,商州地方特别制作石碑一通立于驿前,碑文请太子宾客柳公权缮书,碑额则由秘书郎李商隐恭篆。 长安至荆南驿路,是通向南方的唐诗之路。除两京驿路以外,长安至荆南也有一条驿路,它自长安东南出蓝关,经商州、武关、邓州、襄阳达荆州,全程一千七百三十里。在唐代,它是仅次于两京驿路的全国第二驿路,因从商洛山中穿过,在唐人诗文中又称商山路、商於路。 商山路的修建,与沿线的物产丰富也有一定关系。商州置炉铸钱后,江淮七监皆停止铸钱,说明市场货币投放量足够流通周转。除产铜铸钱以资国用外,沿线还有很多出产,如弓材、鹿茸、朱砂、麻布、熊白、枳壳、楮皮、厚朴、杜仲、黄柏诸物。 温庭筠人在路行商州时,留下了《商山早行》的佳句:“晨起动征铎,客行悲故乡。鸡声茅店月,人迹板桥霜。槲叶落山路,枳花明驿墙。因思杜陵梦,凫雁满回塘。”在他的生花笔下,商州的山城、板桥、行客、驿路,好似一幅生动的画卷。此外,韩愈、颜真卿、周子谅、杨志诚、顾师邕等被贬去潮州、荆襄、岭南等地时,亦均走武关道。荆州刺史裴茂长流费州,宰相王搏贬崖州司马,均被赐死于蓝田驿。 在唐代,位于武关道的蓝田关为六上关之一。京城四面关有驿道者为上关,唐初武关道即置驿。由京师都亭驿东行,出通化门,经长乐驿、灞桥驿折向东南行,即进入武关道。蓝田驿在县西北二十五里。青泥驿,在蓝田县郭下,此驿为出京后第一宿处。出蓝田县南二十里,有七盘岭,是武关道第一险阻,路经此盘山而过。往南行,依次为韩公驿、蓝桥驿、蓝溪驿、蓝田关,入商州境有仙娥驿、商州城、四皓驿、洛源驿、棣花驿、层峰驿、武关驿、青云驿、阳城驿,后出省境。 说来也巧,柳公权曾于开成四年(839)秋天,缮书刘禹锡撰文的《山南西道新修驿路记》,领教过杰出诗人刘禹锡笔下的风采。过了近十年后,他又与另一位杰出诗人在商於驿路的碑石间相遇,这便是篆额的李商隐。 让柳公权感到有些遗憾的是,此碑的撰文者并非李商隐,而是他不大熟悉的韦琮,时任翰林学士、户部侍郎、中书侍郎、同平章事。韦琮的父亲是韦乾度。 记得唐武宗时,曾任命翰林学士承旨崔铉为中书侍郎、同平章事。崔铉是崔元略的儿子。此前,武宗在夜里召见翰林学士韦琮,把崔铉的名字告诉他,令他起草任命的制书,宰相和枢密使都不得知。这时,枢密使刘行深、杨钦义二人都谨慎朴实,不敢干预朝政。老宦官们都埋怨二人说:这都是由于刘、杨二人懦弱胆怯,败坏以往风气的缘故。 柳公权大概地读过李商隐《商於新开路》,诗云:“六百商於路,崎岖古共闻。蜂房春欲暮,虎阱日初曛。路向泉间辨,人从树杪分。” 在这一年间,柳公权还书写了《太仓箴》,立于京兆。 《太仓箴》是李商隐撰文。李商隐是从桂林回到了长安,还是在南方撰写了《太仓箴》呢?如果李商隐回到了长安,一定会与柳公权聚首的。 太仓,一指京师储谷的大仓,二指人的胃。“胃者,太仓也。”以其容纳水谷,故名。箴,古代一种文体,以告诫规劝为主。箴铭是规戒性的韵文,是刻在器物或碑石上,用于规戒、褒赞的文字,原意为像针那样的刺耳忠言,用于规劝,目的是使人的思想行为回归正常。 李商隐《太仓箴》中,提及鸥鹭忘机这个典故出自《列子》,讲述了一个美妙的寓言:在那遥远的海岸上,有个很喜欢海鸥的人。他每天清晨都要来到海边,和海鸥一起游玩。海鸥成群结队地飞来,有时候竟有一百多只。后来,他的父亲对他说:“我听说海鸥都喜欢和你一起游玩,你乘机捉几只来,让我也玩玩。”第二天,他又照旧来到海上,一心想捉海鸥,然而海鸥都只在高空飞舞盘旋,却再不肯落下来了。忘机,是道家语,意思是忘却了计较,忘却了巧诈之心,自甘恬淡,与世无争。鸥鹭忘机,即指无巧诈之心,异类可以亲近,比喻淡泊隐居,不以世事为怀。 柳公权在书写李商隐《太仓箴》一文时,感到其间阐发的人生哲理很有嚼头。 也就在唐宣宗大中元年(847),李商隐创作了五言绝句《夜意》,抒发对妻子的思念之情:帘垂幕半卷,枕冷被仍香。如何为相忆,魂梦过潇湘? 当时的李商隐去了桂林。由于政治上的失意,李商隐写下很多想念妻子的诗,这是其中一首。孤独寂寞的诗人,半夜醒来感到枕头冰凉,而被子还留着余香,他不禁觉得是妻子不辞辛苦,远涉潇湘和他在梦中相会。明明是自己无比地思念妻子,却说妻子走进自己的梦中,写得一往情深,叫人生发出几分难以诉说的情愫。 大中五年(851),李商隐的妻子王氏在春夏间病逝。他经历了又一次重大打击。从李商隐的诗文上看,他和王氏的感情非常好。这位出身于富贵家庭的女性,多年来一直尽心照料家庭,支持丈夫。由于李商隐多年在外游历,夫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聚少离多。可以想象,李商隐对于妻子是有一份歉疚的心意的,而他仕途上的坎坷,无疑增强了这份歉疚的感情。 这年秋天,柳公权侄子柳仲郢被任命为西川节度使,李商隐接受了邀请,任参军。他在四川的梓州幕府生活了四年,大部分时间都郁郁寡欢。他曾一度对佛教发生了很大的兴趣,与当地的僧人交往,并捐钱刊印佛经,甚至想过出家为僧。梓州生活,是李商隐宦游生涯中最平淡稳定的时期,他已经无心无力去追求仕途的成功了。 大中九年(855),柳仲郢被调回京城任职,他给李商隐安排了一个盐铁推官的职位,虽然品阶低,待遇却比较丰厚。李商隐在这个职位上工作了两到三年,罢职后回到故乡闲居。大中十三年(859)秋冬,四十六岁的李商隐在家乡荥阳病故,死后葬于祖籍怀州雍店,今沁阳王庄镇之东原的清化北山下。 李商隐仙逝的消息,使得八十二岁高龄的柳公权,也感到黯然神伤。这是之后的事了。 |